在城市最佳实践区,许多城市都对垃圾变废为宝有着独到的经验。在马尔默案例,垃圾被用来产生能源热量;在台北案例,垃圾被用来铺路;而在大阪案例,垃圾则被用来“开疆扩土”。日前,大阪案例展示在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上的经验。来自大阪市政府的岸本先生说,经过近20年的努力,大阪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已经非常完善,作为回报,分类后的垃圾经过焚化可以被用来填海造地。在大阪湾,4个相当于上海世博会会场面积1.5倍的大型海上填埋场正在发挥作用,当它们被填满后,大阪湾上将出现4个巨大的人工岛,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价值将无法估量。
海上填埋场解决垃圾
从1990年开始,日本大阪市南方的大阪湾海域陆续出现四座巨大的人工岛,这些面积总和达499公顷的人工岛,是上海世博会会场面积的1.5倍。 4个人工岛有两个已经完成大半,另外两个则刚出现雏形,每天都有数以百计的卡车不停地将填海用的材料泻入海中,而这些材料都是经过处理的生活和工业垃圾。
“人工岛就是我们的垃圾填埋场,因为陆地上已经很难找到合适的填埋场,这才搬到了海上。 ”大阪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岸本至泰先生表示,日本土地面积狭小,人口密度高,在陆地上设置垃圾处理场显然没有很大的潜力,建立海上垃圾填埋场也是被逼出来的。目前,大阪湾区域98.2%的垃圾通过海上填埋,只有1.8%通过陆地掩埋。岸本先生说,把填埋场搬到海上的好处有两点,第一可以解决垃圾的出路,二则可以开疆扩土,这些位于大阪湾中心区域人工岛在完成后可以说发展潜力无限。
大阪湾的海上填埋场,除了收纳大阪市所产生的垃圾,还辐射到2府4县168个市村区,近2010万人口。从1990年第一个海上填埋场开始启用,到2022年,4个填埋场将完成使命,解决了30年垃圾出路问题后,它们将以人工岛的形式继续为人们服务。
特殊技术消除污染
海上垃圾填埋场的垃圾来源有生活垃圾,还有工业废料和建筑土方,这些垃圾在倾倒入海时会不会造成污染?岸本先生表示,在计划实施之初,已经考虑到可能发生的污染情况,垃圾在倾倒入海之初先经过处理。生活垃圾经过焚化后,成为无害的渣土,工业垃圾也是有选择地进行倾倒,以确保填埋场不至于成为污染的源头。此外,海上填埋场的轮廓是用钢板“画”出来的。这些巨大的钢板直接插入海床,将垃圾与海洋隔离开,然后再一点点的往内部填土,当全部被填满后,一个钢铁外壳的人工岛将出现在海面上。
政府为了消除人们的疑虑,专门拍摄了钢板附近海床的影像。公众们看到,这一区域非但没有受到污染,反而因为人工岛的建设变得生气盎然,不少海洋生物收到吸引,前往这一区域“定居”。“既解决城市问题、产生经济效益,又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。”岸本先生表示,这一过程如同一个天枰,只有在平衡状态,项目才有可能成功。
垃圾分类是关键
建筑海上填埋场的前提是什么?资金?技术?还是人力?岸本先生表示都不是,让这一设想变成现实的,是日本推行已久的垃圾分类回收政策。“一个好的生活习惯,是一切的前提,没有市民的支持,这项工程很难实施。 ”
在大阪市,一项名为3R的活动成为了海上填埋场得以实施的关键。所谓“3R”就是减量、再利用、回收的英语第一个字母。减量就减少不必要的消费,只买有用的东西,如用环保袋替代塑料袋减少垃圾的产生;再利用就是把如酒瓶之类废弃物重新利用;回收则是把易拉罐之类可回收废弃物通过回收加工再次使用。
岸本先生说,3R活动的核心就是废弃物分类,而日本从将近20年前推行垃圾分类,用了7、8年时间才深入人心。
岸本先生举了一个例子,在日本,瓶装饮料的瓶盖、包装纸、瓶子本身都是分开来丢弃的,所有的饮料包装纸都设计有开口,方便人们撕下分类丢弃。这种程度的分类看上去很麻烦,但节约了资源,又可以使不能回收的垃圾被加工后用来填海,真正地做到物尽其用。
“坚持不懈的宣传是垃圾分类成功推广的关键。”岸本先生表示,对其他城市而言,大阪模式可能不具备可复制性,但一个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,可以对未来造成巨大的改变,而这样的改变正在大阪湾发生。 |